从事语文教学工作很久了,经验与教训都不少。但时代在进步,观念在更新,教材与教法也在不断的变化,学生情况、教学手段也各不尽同,所以在工作中,我总是不断地在学习、不断地在改进,希望提高自己的理论素养,丰富教学手段,优化教学效果。 语文教师都有一个切身的体会,语文是一个系统工程,从学科性质、知识范围、教学内容上讲似乎都涉及很广,也繁杂琐碎,这当中的细节,自然也就很多。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,我比较关注细节。 任何远大目标的达成,其最终都源于一个系统的、科学的实际操作。虽然细节不够起眼,却必不可少。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”“勿以善小而不为”。 这里我谈谈关于读书与作文修改两个教学细节。 一、注重读书 看似笑话,“谁不会读书?”“哪个教师不是从读书开始,难道还不会读书?”诚然,我更希望我们语文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良好的读的习惯。 古人弹琴,要先净身洗手焚香,求得心静,快速入境。班级教学注定我们与之无缘,但读前稍作引导,集中注意力,明确目标步骤,选择读书方式,却是可行的。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,促使目标的高效实现。 阅读要有目标,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阅读能力不一而足,教师确定整体阅读目标要考虑各层次的实际,不要好高骛远。曲高和寡,无助于整个课堂目标的实现,久之也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。 阅读是有方法的,不同的阅读量、不同的阅读习惯、不同的文体、不同的学生个体、不同的文章情感,甚至不同的环境时段,都会影响到学生对阅读方法的选择。默读、朗读、细读、精读、知读、齐读、快速浏览、反复品读、听后仿读……应该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法,只要是自己喜欢而且高效的,就是最好的。 阅读是一个过程。既然是一个过程,我们就应该允许学生有相对充裕的时间。在一些观摩课上,会发现有些教师怕学习任务完不成,怕给听课者留下不好的印象,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,匆匆而过,忽视这恰好是培养学生深入思考能力的大好机会。课堂教学固然不可能“读书百遍”,但要达成“其义自见”,多读一两遍、两三遍,或者适当少点作业量,布置点课外时间来进行阅读,应该也是可行的。只要用心专一,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所得,何乐而不为? 读书是应该有选择的。语文课本后的推荐书目,应鼓励学生更多求精地阅读。之所以说“鼓励”,是因为这些书大多时代气息不浓、阅读有一定的难度、不够普及,往往得不到学生的欢迎。语文教师,无论从课堂还是社会良知上,应该有责任去鼓励我们的学生。 读书要动手。读书要用眼、用心,这谁都知道,用手却不是人人都会认真去做。“好记性不如烂笔头。”勤于动手作批注笔记、写心得体会、寻疑难、积珠玉,读的能力才能更强,读的效果才会体现。在实际操作中,我要求学生用不同的符号、不同的颜色、不同的线条,对疑问、心得、重点、难点,作出不同的标注。经常检查不同层次学生的笔记,要求语文组长定期检查,开展小组内、班级内的评比。让学生养成好的读书习惯,教会学生读书,会有益于其一生的学习与发展。 二、注重作文修改 作文教学常有一种现象:尽管再三强调写作的重要性,不少学生写来仍是率性而为,不求精好,但求交差。尽管教师劳心劳力,认真批注,言之切切,情之殷殷,学生仍熟视无睹,当然也就束之高阁。 为此,我对自己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些改进: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,激励写作热情,多选择或自主命题,创设写作情景,训练技法,重视修改等。 关于作文修改,我要求学生要反复修改,直到充分发挥学生本人的写作能力为止。在这个过程中,可能会有学生开始不知道从哪些方面入手进行修改,其实这正是他们无法评判自己作文质量因而写不出好作文的关键。于是我在教学中,先让学生自己说说,什么样的是好作文,然后教会学生品析自己或他人作文的基本方法,弄清评析作文质量的基本的、重要的标准。有了目标,讲方法与行动才有意义,修改才会是有的放夭。之后我经常把学生中各层次的作文、找来的范文进行对比评讲,加深对“好作文”的理解,从实例中积累、借鉴、领悟。 反复的修改,有一个的程序:参照老师或同学的批注自己改,然后学习小组内互评,再自己改,再后交教师或科代表或语文组长批改,之后再微改定型。在这一过程中,一要注重步步落实,不行就重来。尽管开始会麻烦些,一旦形成机制,受益匪浅。二要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,关注他们能力上已达成的与可达成的区分,鼓励进步,鼓励求变,鼓励创新。三要注重对形成性结果的肯定。可以通过班级读、报栏展,向上级推荐,参加各类竞赛等,让学生充分地体验成功,从而激发写作的内因。 因为我始终相信:没有哪个学生不愿进步,没有哪个学生不想成功。因为我至少可以相信:没有哪个学生愿意重复写同样质量的作文!所以我大力提倡学生写前多构思,写时认真发挥,写完多修改,就一定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好作文。而实际的作文教学效果,也证明了这确实是个行之有效、行之高效的办法。 编辑鲁翠红 |